【烟台改革再出发】自贸区是创新高地 不是政策洼地

2019-10-23 09:14:00 来源:水母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4日讯 自贸区是创新的高地,不是政策的洼地,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享受政策红利。

  “烟台片区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更新的改革理念、更大的改革魄力、更硬的改革举措,根据不同特色和定位进行独创,努力在新一轮自贸区建设中闯出新路、创出特色,走在前列。”论及自贸区烟台片区如何抢占制度创新的先机,市委书记张术平如是说。

  勇当“探路者” 耕好改革“试验田”

  近两个月运行下来,自贸区烟台片区在制度创新、流程再造、项目引进等方面都有突破。这一系列破题得益于自贸区烟台片区勇当“探路者”,耕好“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决心与努力。

  而这,也恰是自贸区的“改革红利”所在。在烟台市商务局局长、自贸区烟台片区管委副主任刘森看来,政策洼地越多,越会阻碍各类要素高效流动,越会阻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困难也会越多,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应要远比政策优惠大得多。

  当然,一个现实情况是,面对自贸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企业最关心的就是有什么好处,有哪些实惠特别是税收优惠。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误解,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自贸区烟台片区管委主任牟树青表示,前三批的自贸区的确都有税收优惠政策,但第三批以后就没有了,国家设立自贸区就是要鼓励创新。

  的确,此前全国设立的12个自贸试验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自由贸易的制度性优势。好改的都改了,好走的路都趟出来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可以说,烟台片区的建设,既面临前面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自贸试验区,还面临上海临港新片区这个升级版的新标杆,更面临同时获批的其他5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济南、青岛片区的激烈比拼。

  立足实际探索可复制推广“烟台路径”

  围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高地”,而不是优惠独享的“政策洼地”这一核心任务,自贸区烟台片区正不遗余力地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走出了一条自贸区建设的“烟台路径”。

  打好“优势产业牌”。装备制造业是烟台的优势产业,也是自贸区烟台片区建设的关键一环。“山东自贸区总体方案对三个片区的功能划分中,烟台片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里,高端装备制造业列在第一位,这也为我们壮大提升先进制造产业提供了战略支撑。”牟树青介绍说,烟台片区将建设先进制造产业中心,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升级,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集聚区;同时,还将鼓励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由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转型,打造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立起“日韩合作牌”。叠加中韩(烟台)产业园,这是烟台片区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央赋予烟台片区‘深化中日韩区域合作,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的试验任务,就是希望烟台发挥好这一特点,服务国家战略。”开发区经发科技局副局长邹天峰告诉记者,自贸区烟台片区正利用好这个“独一份”的巨大特色,高标准建设中韩(烟台)产业园,探索建立以产业链合作为核心的“两国双园”联动发展机制,支持中韩科创孵化基地建设,开展中韩标准化建设,探索中日韩互惠型贸易便利化等。

  擦亮“海洋牌”。发展海洋经济,在“经略海洋”上谋求更大突破,是烟台片区面临的巨大资源优势。目前,烟台片区正聚焦“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的试验任务,不断深耕海洋。持续壮大海洋智能制造产业,探索海工装备“制造+服务”新模式,开展海工装备整体方案设计、融资租赁、全球保税维修再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依托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北方海洋生物育种研发和繁育基地,探索建设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不断创新提升海洋生物产业。同时,加强海洋国际科创合作,建设海洋经济创新中心,搭建智慧海洋数据平台等,努力将烟台片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推进海洋经济建设的样板。

  好项目纷至沓来自贸区效应逐步显现

  一系列改革措施加速推进,成效颇为明显:烟台市首个韩国国家级科技共建项目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项目已落地,位于万行爱琴海购物公园东侧的烟台市首条韩国风情步行街已经开街。

  烟台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的建设已是如火如荼。由市政府、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开发区管委三方共建的中国科学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启动,2万平方米创新载体初步到位。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海洋经济创新区总部基地即将投用,1170平方米展厅同步开放。从事新材料船舶制造的泛海海工(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已签约落地,公司已接到对非850艘新材料船舶的出口意向。另外还有与海洋经济产业相关的13个项目加速推进。在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创新孵化园已有6个项目正在评审,其中5个项目由中科院系统牵头主导。

  潜力无限,未来可期。加快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自贸区烟台片区正全力以赴。(来源 水母网 记者 刘洁)

责任编辑:孟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