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两会进行时:创新驱动点燃发展新引擎

2019-01-16 11:49:00 来源:水母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烟台1月16日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时代,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引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回眸2018年,烟台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创新主体培育成果颇丰,民营经济大踏步向前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质量品牌提升效果显著,创新正成为烟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的一年,谈及创新发展,与会代表、委员们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大家认为:要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要求,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激发创新活力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激发新时代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需要不断为创新赋能,让创新成为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鲜明底色。

  “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期建设完成,建成基因技术应用等11个子平台;全省首个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定制(CDMO)服务平台(迈百瑞)二期建设启动,面向全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去年一年,烟台聚焦创新载体建设,厚植区域发展新优势,新发展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7家,总数达到278家。

  发力平台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也得到了委员刘维正的认可,“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刘维正说,今后,要推动中德工业设计中心、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等一批重要创新平台建设,重视支持驻烟高校发展,加强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切实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激发创造活力。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持续加强培育创新主体,不断释放创新潜力,才能更好地以新动能推进烟台的产业升级步伐。”迟伟代表说。

  在烟台,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的行动正展现出喜人成果。去年,烟台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3家,总数达到453家,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85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8%。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市场活力,迟伟代表表示,要继续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集中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聚焦民企关切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在不久前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民营企业家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烟台打出“组合拳”,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银行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和《关于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政策推行无还本续贷业务的指导意见》。市税务局先后出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精简压缩办税资料等26条具体措施,精准助力民营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王洪海代表说,全市上下要全心营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支持广大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金融、创新等方面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更要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秦随兵委员说,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让民营经济放心大胆地往前走。

  瞄准质量提升打造品牌升级版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质量品牌打造是题中之义。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王轰代表说,要全面提升质量品牌,开展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瞄准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增加农产品优质供给。全方位实施高端装备+质量提升行动,在海洋装备、核电、航空航天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高端海工装备基地、核电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

  聚焦质量品牌提升,烟台不断发力。烟台广泛开展“万千百十”工程,围绕标准、计量、品牌创建、认证认可等组织大规模、系列化培训活动。同时,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促进产品质量向国际要求和先进水平靠拢。截至目前,烟台共有山东名牌产品16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山东省服务名牌87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打造高质量品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刘兰清委员说,要聚焦新时代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导向,不断加大政策创新突破力度,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人才制度优势;要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速高精尖缺人才集聚;不断提升人才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孟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