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 责任 奋斗——记烟台市道德模范刘杨
鲁网11月5日讯(记者 魏萱)刘杨,身患重度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是山东省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在校大学生,是“2014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15年中国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银奖的获得者、烟台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一支为残障群体、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提供全面而精准的康复服务的志愿服务团队。
他的事迹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报、中国医师报、齐鲁网、大众网、山东省教育厅、《齐鲁晚报》等众多媒体报道。2017年11月,《中国青年》以刘杨为封面人物,对其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就是这个弱小的身躯,以其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在学业、创业、公益事业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命运嘲讽了你
2011年刘杨考上了滨州医学院,也正是那一年的冬天,他接到了毓璜顶医院主任医生下达的病情危急通知书。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向同学借了一千五百元钱,独自踏上了北京求医的艰辛历程。
由于病情的严重,北京几乎所有的医院拒绝了他,最后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北京306医院谭主任同意给他做手术,可手术风险极大,
在离手术仅两天的时候,他有了捐献器官的想法。刘杨说“在求医的这几年时间里,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我曾想等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他们,但是有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这些年,我比谁都能理解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病人内心对未来的渴望,我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希望它的宽度和厚度无限,如果我的身体能够挽救别人,我无怨无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幸运的是这一次手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出院后总是忘不了那些依然在与病魔斗争的苦难同胞,内心更能理解他们对于重新生活的渴望。他决心为中国的器官捐献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我国目前每年有一百五十万病人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的供体却不足一万,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共实现捐献163例,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年有大量病人,要么是在黑暗中度过,要么是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样庞大的数字更加激发了他做器官捐献宣传活动的决心。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承光心汇由最初的一人发展到遍布驻烟八大高校的五百多人,累计加入队员超过一千人次,走访了山东省一百多所高校、社区与农村,发放器官捐献宣传材料近三万份,仅“器官捐献”进课堂的系列宣传就累计两万人次学习,并通过烟台电视台《周末观点》 、《德与法》 、《凡而不凡》等栏目做过器官捐献方面的系列宣传,每年还组织一次学术方面的暑期调研,参与调查器官捐献及遗体捐赠课题,并在《中国医师报》发表署名文章---尊重“大体老师”,被医学网站转载后,有超过 200 万的阅读量。
此外,承光在他的带领下还招募了近千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三百多人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并已成功移植一人。2016 年 12 月支付宝器官捐献登记上线后,承光走访了烟台、青岛、淄博和济南的高校与社区,发放了 3000 多份宣传材料,并且同步举办了“器官捐献”知识竞赛,肝移植专业讲座等多项宣传活动,完成支付宝线上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近千人。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承光总结出一套宣传服务器官捐献的有益模式,即由医科院校牵头,发动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逐步向其他非医科类大学宣传推广,再深入社区与农村。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良好可行的推广宣传模式,《中国青年》杂志为此做过专题报道,他们称之为“滨州医学院模式”,2016年承光心汇入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2017 年 6 月 11 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器官移植运动会暨中国器官捐献日开幕式上,全国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组织“承光心汇”宣布成立,成为第一支全国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组织,由团中央和国家卫计委共同指导,现成员已覆盖全国二十五个省份,百所医科大学联盟。
千磨万击还坚劲
“2013年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因第二次手术失败,那年的7月31日我瘫痪了,从此有两样东西在我人生中变得最为奢侈,一样叫希望,另一样就是勇气。”但幸运的是母校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与帮助,为了鼓励我返校复课,老师竟然亲自开车来家里接我。
“我想如果我不是在有着三十三年特殊教育历史的滨州医学院读书,而是在其他高校,我肯定会退学,然后长久的封闭在家里,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果真是那样,我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度过这漫长的五年?还有那无尽的明天。”刘杨在日志中这样写道。虽然这是一段简短的文字,但对于当时刘杨来说一颗为残疾群体服务的萌芽正在心中悄然膨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刘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8年,在滨州医学院、龙口市政府和龙口市残联的支持下,刘杨组建了康乐希志愿服务团队。这是支深入基层一线的全面康复团队,以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为纽带,以家庭为站点,正为残障群体、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提供全面而精准的康复服务。
刘杨带领着团队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走访调研了龙口市东莱街道和兰高镇93个社区和农村,为1210名持证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满足他们最迫切的康复需求;为100余位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大数据标记职业培训并提供就业场所,700多位行动不便又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居家康复服务,186位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
“我们的愿景,是终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点,而非缺陷。我们的目标,是让失能半失能群体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加快实现残障朋友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以满足残障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到助残团队的初心,刘杨坚定地说。
“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创新创造,要矢志艰苦奋斗,要锤炼高尚品格。”刘杨勇敢的肩负起新一代滨医人的青春责任,在实现“学业+创业+公益事业”梦想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鲁网烟台频道新闻热线:0535-6762110,1859612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