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台频道 > 文化 > 正文

烟台莱州:耄耋老人撰“回忆录”,26万字忆往昔

2022-05-08 17:5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9日讯(记者 宋敏 王玉芝)“往事云烟七十年,存活世上多变幻。生死祸福由谁定,荣辱屈尊各自选。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晚。心底无私立天地,永留青白在人间。”这是李东璋老人写在他的著作《金星往事》结尾的一首诗《七十年咏》。
  如今,已八十高龄的他,出版了3本书,《金星往事》、《情景放歌》、《读书集锦》,共计26万余字。他写书,就是希望看到书的人,都能忆苦思甜,珍惜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希望这本回忆录不仅仅是对时代的记录,也能给后辈以启迪。
  “为什么我能写出来,因为我有经历!”
  第一次见到李东璋老人,他站在自己的家门前迎接我们的到来。虽消瘦,但腰板挺直、声音洪亮,一点儿也不像80岁的高龄老人。然而谈起写书的初衷,老人眼睛突然湿润起来。
  李东璋老人出生于1942年,小时候的李东璋非常聪明,在小学一、二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也非常喜欢写作。那时候,老师看他聪明伶俐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李金星”,意思是希望他的聪明才智继续在未来发扬光大。19岁那年,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李东璋初中毕业便回到了农村,此后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生计挣扎。
  当过技工员、业余老师、代销员,收过废品……几乎从未与文字有过交集。然而写作的梦想却从未泯灭,只要有空,他总是会抱着书安静地阅读。从1992年开始,李东璋几乎每天都携带着笔和本,写日记、摘抄中外名言警句等,光摘抄笔记就有20多本,手指也因长期写字磨出厚厚的茧子。
  1994年,李东璋全家从原籍三元乡冷家夼村迁到城里定居,生意开始慢慢有了起色。2004年,他做起了百货类的小买卖,家里条件逐渐变好稳定,李东璋此时暗暗决定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才能,继续完成未完的梦想,“我要写书”!
  “初稿写了六七遍、校稿又改了6遍,用时2年终于印刷出版!”

  2014年,72岁的李东璋老人在开着商店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开始奋笔疾书伏案写作,每天给自己规定必须写满2张16开稿纸,有时甚至写到凌晨1点。碰到一个词想不起来就去查字典、翻阅《辞海》,有时候一句话至少反复修改六七遍。“最开始写稿的时候,写得很粗糙,一张张稿纸排列起来,写完第一遍,重头再看再写,从中取精,一共写了六七遍。”李东璋老人用了2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初稿。“写书的时候,因为勾起心底积存已久的情感,写一会儿,他就去哭一阵。”李东璋的妻子赵美玉说道。
  2016年,李东璋老人拿着600多页稿纸来到了印刷厂,因为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书,所以印刷厂把书分成8个部分,经过多次校对,删减5000字左右。谈及《金星往事》这本书名的由来时,李东璋老人说道,之前叫《勾尘往事》,后来改成《往事70年》。在跟印刷厂第二次校稿时,在一位刘老师的指导下,改名为《金星往事》。终于,历尽心血,2016年8月《金星往事》正式印刷出版。
  “我这本书,从我小时候记事开始写起,凡是亲身经历过的、或者听到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人物、传说故事等都写了下来,因为有的是几十年前的事,记忆不清了,少头无尾、差二落三是必然的,但都是真实的,不存在虚构成分。”虽然事情很平凡,却是他70多年的真实经历,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辛勤付出汗水的结晶。
  “经历是一种财富,我一点儿也不后悔”
  《金星往事》出版后,李东璋老人有了写书的经验,随后又写了《情景放歌》、《读书集锦》,2本书的出版从起名、分章节都是李东璋老人独立完成。其中《情景放歌》最后一部分叙述谢恩,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李东璋老人对15位恩人的感谢。“他们当时怎么帮助我的,我都记在心里。为了感谢他们,书出版之后我亲自上门把书送给他们。”
  “写书不仅是自己的精神食粮,也希望通过我走过的每段路、讲述的每个故事中,了解这个家族演变的片段,对后代的成长有所帮助。以后我还会继续写书,写一写老家三元乡冷家夼村地理环境、写一写山山水水,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份贡献。”李东璋说道。
  记者手记
  如今,李东璋老人的三本书,均已被莱州市博物馆、莱州市图书馆、莱州市档案馆收藏。打开《金星往事》一书细细翻阅,这就是一个普通老人的私人回忆博物馆,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悲欢。
  采访李东璋老人时,即便是讲起最艰难的时光,他的口吻依然平和,只是眼睛会偶尔变得湿润。像无数经历过苦难的父辈一样,他有着对痛苦“举重若轻”的天赋,既不回避,也不放大。他不试图去给生命中那些起起落落寻找外部的解释,生命的狂风暴雨,全部淡然接受。如同大地上最易被忽视的野草,不管如何被踩踏,终究还是会重新直起腰杆迎风而立。
责任编辑:管晓慧
新闻关键词:李东璋写书金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