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台频道 > 文化 > 正文

栖霞村支书赵忠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2020-07-24 16:3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24日讯(记者 尹钰婷 孙宁)“垃圾分类”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在烟台栖霞市,也有这样一个村子,因为垃圾分类而火了起来。近日,鲁网记者来到位于栖霞市桃村镇的贾家沟村,来看一下这个村子到底有何不同。

  走进贾家沟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干净的胡同,小桥流水,空气中到处都是自然的清香。一路走来,记者在该村并没有发现公共垃圾箱,那么,村民家中产生的垃圾都去了哪里?贾家沟村又是怎么进行垃圾分类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桃村镇贾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忠祥的办公室,实地探访贾家沟村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工作。

  到浙大学习,自掏腰包搞垃圾分类

  “以前的村里跟其他地方一样,没有统一的垃圾箱,居民随时都可以往外扔垃圾,而清运工作的不及时让村里的环境也不是很好,”村书记赵忠祥介绍“特别是夏季,蚊子、苍蝇到处飞,甚至有的靠近垃圾点的居民都不敢开窗,严重的影响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和村子的整体生活环境。”

  烟台市政府安排他们上浙大去学习。在那里,赵忠祥看到了人家的垃圾分类,他感觉这个是特别特别好的一个举动。赵忠祥讲到,“我感觉大城市可以做的事儿,我们小山村也可以做。老百姓的素质没有问题,我们也可以做得更好。所以说我学习回来以后带着党员干部,先开了一个会。我们统一的感觉,这个垃圾分类对我们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对村民分批地进行教育培训、宣传,老百姓的呼声也特别的高。”

  村书记赵忠祥说:“ 我们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现在集体有了收入,虽然是资金不多,我们先想想办法,我们筹集资金4万元购买了160套垃圾桶分发到户,购买了40个垃圾箱安置在村内广场等公共区域,即使自己垫资也好,先把它做起来。”

  垃圾因“村”制宜,变废为宝再利用

  “要想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首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要上得去。推行垃圾分类并非是上刀山下火海的‘老大难’事情,而是举手之劳、手到拈来的容易事,难就难在人们没有主动意识和良好习惯。”赵忠祥介绍到,“这就要求村两委多宣传、多教育、多引导,不能走急路。要通过集体讲授、现场教学等宣传教育方式把广大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形成垃圾分类的村规民约,使村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贾家沟村把垃圾分成四大类:

  第一大类是可回收的垃圾,这个是由村里的保洁员统一的、定期的回收这种可回收垃圾。

  第二大类是可腐烂的垃圾,在山里面挖了两个大的沼气池。用于所有回收的垃圾。还有之前政府厕改等那些生活垃圾。村民家里的垃圾也抽到那个池子里。之后,他们加上有机质进行发酵。发酵完了沼液还有有机肥都用来给老百姓浇果树,种植有机苹果。

  第三大类就是一些有害垃圾,全部回收到有害垃圾桶进行统一的处理。

  剩下的就是其他垃圾,这个是统一的运到统一的垃圾桶,由政府的垃圾车给运走。这样大大减少了我们垃圾的数量,也大大的减少了对环境、土地各方面的污染。”

  他们在沼气池里加上有机质进行发酵,发酵好的沼液是最好的有机肥料,全部免费提供给村里百姓,用于有机苹果和大樱桃的种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大减少了复合肥的使用,也减少了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促进了有机产业的发展。

  “取消公共垃圾桶,生活环境变好了,苍蝇蚊子也少了,没有垃圾村子里的环境也变好了,有的村民在路上看到了垃圾也很自觉的捡起来带回自己的家里。”赵忠祥欣慰的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义务包片责任到人

  在村民当中随着垃圾再分类的热潮高涨,贾家沟村也对居民们开展了定期垃圾分类的知识培训。潜移默化的让村民逐渐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真正做到了从源头来分类。

  为了让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赵忠祥对村里75岁以下的党员实行“党员义务包片责任制”,每一个党员都有自己要管理的区域,若区域内出现问题,首先要对管理这片区域的党员进行问责。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动村庄发展

  记者了解到,贾家沟村是山东省第一个实现垃圾分类的村庄,经过两个小时的走访,记者对贾家沟村的垃圾分类模式有了一定了解,赵忠祥说,贾家沟一定会继续保持稳步前进的步态,下一步我们正在对接相关方面努力把贾家沟村打造成集乡村近郊游游、鲜果采摘、网红打卡地、民宿于一体的美丽新乡村,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动村庄发展,带领全村百姓闯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振兴路。

责任编辑:曲成果
新闻关键词:赵忠祥栖霞鲁网